引用維基
七腳川事件,為台灣日治時期發生於花蓮港支廳的原住民阿美族七腳川社(今花蓮縣吉安鄉)與日本警察衝突事件。
阿美族(Pangcah/Amis)
阿美族根據地理分布可以進一步分為南勢(北部)阿美、秀姑巒(中部)阿美、海岸阿美、卑南阿美/馬蘭阿美、恆春阿美五個分類群。
南勢阿美︰分布於花蓮縣新城鄉、花蓮市、吉安鄉、壽豐鄉。
秀姑巒阿美︰分布於花蓮縣鳳林鎮、光復鄉、瑞穗鄉、玉里鎮、富里鄉。
海岸阿美︰分布於花蓮縣豐濱鄉及台東縣長濱鄉、成功鎮。
卑南阿美/馬蘭阿美︰分布於台東縣成功鎮、東河鄉、卑南鄉、台東市、太麻里鄉
恆春阿美︰分布於台東縣池上鄉、關山鎮、鹿野鄉及屏東縣牡丹鄉、滿州鄉。
阿美族原分布於花蓮縣、台東縣和屏東縣境內。人口大部份居住在平地,較少處於山谷或群山之中。因為社會生活需求,長年旅居都會區的原住民也在大台北、大高雄和大台中區建立了都市或都市邊緣的新社群,甚至成立了以阿美族人為主體的社區,如基隆市的奇浩社區和新北市汐止區的山光社區。
背景
理番政策轉變
日本治理台灣原住民,原本沿用清朝以番治番手段,由警察指揮「隘勇線」將原住民地盤包圍後,就多方安撫。1898年至1904年間在臺東廳長相良長綱任內,對於太魯閣族的要求多所順從,反而給予他們獨立發展的空間。為了應付太魯閣族,臺東廳施行「以番制番」策略,扶植阿美族七腳川社來制衡太魯閣族[1]:43,47。
日俄戰爭前,日方為開拓財源,欲積極開發樟腦等物資,大幅推進隘勇線,同時相良長綱去世,繼任者森尾茂助對原有的綏撫政策不滿,逐漸轉向以威壓為主要手段。森尾允許賀田組進入太魯閣山區開發樟腦,結果因為勞資糾紛,發生了威里事件。
明治四十年(1907年)新設花蓮港北方維李隘勇線,以防範太魯閣族南下遷移至木瓜溪流域尋找耕地,並利用南勢阿美七社防範太魯閣族群,當中又以七腳川社出勤人數最多,因此該社亦擁有奇萊平原為數最多的火藥,且該社無視日本政府權威,蔑視日軍討伐太魯閣群的能力,當時大津代理警察署長因此認為,里番之優先順序乃應先彈壓倨傲之平地原住民之見解。
事件爆發
七腳川社人為日本政府長期看守隘勇線之薪資微薄,若不服規勸或被認定為工作怠惰,薪水往往遭扣押,而且薪資之發放係統籌交由頭目轉發,明治四十一年(1908年)12月原被派至居住地附近執勤之七腳川社之隘勇伍長芝魯霧甸等18人,因工作調動至遠方海岸之勤務,感到忿忿不平(薪資過少,且執勤地離居家過遠,影響家計頗大),認為日方勞役方配不均,且隘勇們沒有拿到薪資,向頭目索取,頭目表示警察未發,而向警察索取時,警察又表示已交由頭目,故認定頭目與警方苛刻他們,因而於該月13日相偕逃至山區。
隔日,又有四名七腳川社之隘勇逃走,並教唆木瓜群集巴托蘭群在維李及巴托蘭隘勇兩線一帶襲擊,造成一日本巡察死亡,十五日,七腳川派出所共有42人受到七腳川社人包圍,從花蓮港來救援之步兵擊退反抗者,成功突圍而返,本來只是少部份人的薪資問題,被日方認定為全社暴動,在此衝突中日方一軍官及士兵戰死。日方於十五日當晚發動軍事行動,十六日七腳川人紛紛撤退至木瓜山一帶,並破壞電信設備,而日方為確保其餘南勢五社確實順服,十七日命薄薄、飽幹、里漏、尾子、荳蘭等五社奪取七腳川社之糧食,協助燒毀傢具,從二十一日軍隊和警察隊一起向木瓜山(鯉魚山)掃蕩,原住民因為糧食漸次缺乏,於是請求歸順。
至明治四十二年(1909年)3月,計有1,322人歸順,部分歸順者被移到大埔尾(今台東鹿野一帶)安居,也有部分被分在其餘南勢五社,而歸順後逃走及不肯投降者,迂迴的在月眉部落進行掠奪,這些人在日本大正三年(1914年)討伐太魯閣群時,趁當時餘威向他們提出槍枝收繳及歸順,七腳川事件亦在此結束。
參考文獻
^素珍、林春治、陳耀芳.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-七腳川事件. 南投: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、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. 2005-12. ISBN 9789860031140 (中文(台灣)).
1.佐久間總督五年理蕃計畫,奪取土地、開發森林和礦業
2.要樟腦還債,以及建鐵路都在七腳川
3.七腳川社擁槍較多,眼中釘
4.南勢阿美族會怕日本
5.七腳川發配各地從此無七腳川社
6.圖大都為日本軍警照片、有本部大門、派出所、七腳川營地、蕃人挖蕃薯、首棚(人頭架)、搭船凱旋、電氣網、機槍照、射擊掃蕩照、俘虜、愛國婦人、火燒後